“数字+”解锁汽车业降碳新路径
来源:经济日报
2月9日,数字+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解锁标志着国资央企在助力汽车产业绿色变革、汽车引领汽车产业落实“双碳”目标中迈出新步伐。业降
当前,碳新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数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解锁汽车工业总产值达GDP总量10%左右,汽车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业降汽车大国。同时,碳新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巨大。数字+汽车产业的解锁绿色变革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对迈向汽车强国、汽车锻造新的业降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碳新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将以全产业数据资源为底层支撑,以环境金融平台为,以碳数字技术开发为手段,不断推进汽车行业脱碳,促进汽车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汽车产业降碳的重要一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表示,未来要基于数据要素开展不同环节、不同层面的碳排放统计核算,通过对数万级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数据的积累,多层次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模型库的研发等方式,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从产品、组织、行业、区域等维度助力夯实碳数据和算法基础,支撑实现“双碳”目标。
数字技术在汽车碳管理中将得到全面应用。有了数据基础的支撑,就能够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势,实现数字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核算、碳足迹核算、碳足迹溯源、碳减排决策支持、低碳技术评估、碳排放信息公示公开和碳标签试点示范等工作中的深度应用。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是重资产行业,涉及产业链环节多,低碳转型面临投资大、周期长等挑战,金融支持对汽车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汽车产业的绿色变革需要绿色金融和数字科技等新兴经济要素的深度融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需要将碳数字和绿色金融有机融合于价值链、信息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以及整个管理体系,发挥碳数字经济技术价值引流与动能重塑的作用。
顺为资本副总裁齐天宇表示,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或将带动万亿元级甚至十万亿元级的大产业发展。顺为资本在固态电池、钠电池、激光雷达、新能源重卡、自动驾驶等方面都进行了布局。
不过,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与汽车产业的对接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产品创新不足等挑战。安铁成表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更多的创新举措,有效助力绿色金融在汽车行业实实在在的落地应用。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充分借力数字经济的形态与模式,促进碳信息在金融端的应用,建立可持续的碳数字产融合作路径。推动产融低碳联动,助力引导绿色金融资源,为汽车全产业链低碳发展提供精准有力支撑。
“双碳”新时代,绿色金融的独特属性使其在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大有作为。重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总裁业务团队高级顾问刘正均提出,希望能够成产业基金,专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 ·【直击2022年金融街论坛】肖钢:应该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
- ·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 ·可持续金融专辑 |《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简析
- ·证券公司走向高质量发展 “看门人”角色更实更稳
- ·IDC:预估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6.5%至12.7亿支
- ·价格战蔓延至转债承销?芳源股份6亿转债仅收费百万,背后究竟何缘由
- ·拼了!年内第五次加息,韩国\
- ·一条新路线正加快建设,兰州、西宁去成渝,不用再走西安
- ·消费者别被 “降糖神器”忽悠了
- ·全球债市风波再起!英国债市动荡波及全球,溢出效应显著
- ·套路满满!男子近4000元网购手机却收到零食和手机壳
- ·退市环球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下达,投资者索赔征集开启
- ·重磅!长达27年,每年400万吨液化天然气!中国石化与卡塔尔签了
- ·中金:英国政策矛盾未解,警惕外溢效应
- ·证券公司走向高质量发展 “看门人”角色更实更稳 14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1.2万亿元
- ·马斯克卖香水 几小时售出10000瓶赚了一百万美元
- ·女版乔布斯被判11年,披露硅谷的创业文化“阴暗面”
- ·中国国家能源局:前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0%
- ·福建海峡银行涉房关联交易频繁 泰禾系或退出其大股东行列
- ·台积电Q3利润超预期 寒冬将至无奈下调今年资本支出预估
- ·赛灵思分销商:FPGA明年起涨价8%属实
- ·午评:港股恒指跌1%恒生科指跌1.7% 医药股、电力股爆发
- ·科润智控前三季净利预增超130% 拟5000万设子公司布局光伏风电赛道
- ·美财长宣称“美国须避免中国将贸易武器化”,外交部驳斥!
- ·财经TOP10|星巴克兑换券退款被指“玩不起”,58同城现天价马桶疏通费,明星背书的牛角村怎么了?
- ·烧光270亿美元后,扎克伯格的新故事仍显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