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证期货:美国驳船运输受阻利好我国豆类市场
报告摘要
走势评级::震荡
报告日期:2022年10月22日
★驳船运输在美国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1/22年度美国大豆产量超过1.2亿吨,东证出口量近6000万吨,期货是美国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美国大豆主产地集中在中西部及大平原地区,驳船这些地区恰好也是运输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流域所在。美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港口分布在美西和美湾,受阻2021年66%农产品从美湾港口出口。利好类市由于密西西比河连接了大豆产地及美湾港口,国豆近几年美国使用驳船运输的东证大豆数量约3000万吨,是期货美国驳船运输数量最大的商品。
★密西西比河流域水位偏低引发美国驳船运费飙涨
每年秋收时期驳船运费上涨符合季节性规律,美国但今年的驳船上涨显然已经超出季节性规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中西部异常干旱直接导致河流水位下降。运输9月下旬起美国驳船运费飙涨,受阻美湾11月船期出口CNF由国庆节前的利好类市320美分/蒲涨至最高420美分/蒲,本周略微回落至390美分/蒲。后期建议重点关注天气、CNF、驳船运费及出口检验量等指标。
★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从11月起进口大豆主要来源国转为美国。驳船运费及CNF的上涨,直接体现在我国11月船期进口大豆成本上行。此外,市场原本预计11月进口量能够显著回升(钢联农产品预估11月960万吨,12月860万吨),但美国驳船运输问题可能导致其装运延迟,国内豆粕市场也因此交易11-12月进口大豆到港数量不及预期。若实际到港不足,则豆粕低库存、高基差的局面或延续至11月。
★风险提示
天气风险。
报告全文
1、驳船运输在美国大豆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驳船是平底货船,其特点为设备简单、吃水浅、载货量大。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通常是若干驳船组成船队,由拖船或者顶推船提供动力。美国一艘驳船可装运5.25万蒲式尔大豆,15艘驳船组成一只船队,从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
美国驳船运费的计算仍使用1976年设置的Benchmark,如图表1所示,每个港口适用的Benchmark各不相同,距离美湾越远则数值越大。美国驳船运费有公开交易市场,运费价格反映当下供求关系。假设当前市场交易的运费价格为1200,则Minneapolis的驳船运费为:1200%×6.19美元/短吨=74.28美元/短吨,即222.7美分/蒲。正常情况下驳船运输相比铁路运费更为低廉。
21/22年度美国大豆产量超过1.2亿吨,出口量近6000万吨,是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美国大豆主产地集中在中西部及大平原地区,这些地区恰好也是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流域所在。美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港口分布在美西和美湾:美西是指太平洋西北部的港口,2021年34%农产品从美西港口出口;美湾是指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口的港口,2021年66%农产品从美湾港口出口,其中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港占比高达44%。由于密西西比河连接了大豆产地及美湾港口,近几年美国使用驳船运输的大豆数量约3000万吨,是美国驳船运输数量最大的商品。
2、密西西比河流域水位偏低引发美国驳船运费飙涨
一般来说,每年秋粮收获后成百上千的沿河收购站和粮库会将汽车或火车运来的大豆,用驳船运至美湾出口,需求增加导致运费上涨。但今年的上涨显然已经超出季节性规律,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中西部异常干旱直接导致河流水位下降,从而影响驳船运输,多艘驳船因此滞留。9月下旬起美国驳船运费飙涨,10月11日一周最高涨至2075%,10月18日一周小幅回落至1938%。由于驳船运费是美国出口FOB报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湾11月船期出口CNF由国庆节前的320美分/蒲涨至最高420美分/蒲,本周略微回落至390美分/蒲。事实上,目前美豆产区到港口的大豆价格倒挂(10月14日爱荷华州到美湾价格倒挂2.82美元/蒲),驳船运费的上涨并未完全体现在美豆出口报价上,说明了国际市场对美豆的需求相对疲弱。
后期建议重点关注以下指标:首先是降雨预报,CPC预报显示未来7天爱荷华、密苏里、奥克拉荷马区域将迎来1.5-5英寸不等的降水,或有助于改善内河运输问题;其次是美湾出口CNF,它能够反映美国驳船运费的变化,且胜在频率更高(日度指标);再者是若干周度指标,包括美国驳船运费、经过密西西比河Lock 27的驳船数量、出口检验量等。
3、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大豆进口国,而现阶段正是美国收获及集中出口时期,我国从11月起进口大豆主要来源国转为美国。美国密西西比河水位偏低及驳船运费大幅上涨对我国的影响可以从价、量两个角度考虑:首先,驳船运费及CNF的上涨,直接体现在我国11月船期进口大豆成本上行,美湾11月船期大豆进口成本从国庆节前约5100元/吨涨至目前约5400元/吨。其次,今年5月后我国进口大豆逐月下降,市场原本预计11月进口量能够显著回升(钢联农产品预估11月960万吨,12月860万吨),但美国驳船运输问题可能导致其装运延迟,国内豆粕市场也因此交易11-12月进口大豆到港数量不及预期。若实际到港不足,则豆粕低库存、高基差的局面或延续至11月。
5、风险提示
天气风险。
报告作者
黄玉萍 资深分析师(油籽 豆菜粕)
从业资格号:F3079233
投资咨询号:Z0015897
- ·广发黑色金属日评:钢材宏观预期转好支撑远月价格,建议关注1-5反套机会
- ·提前熄灯 延后供暖:欧洲绞尽脑汁应对能源危机
- ·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 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逐步提高
- ·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
- ·元宇宙加速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产业
- ·辛巴质疑东方甄选玉米赚取暴利 听听中国农科院专家怎么说
- ·友邦保险:回购约1.78亿港元股票
- ·美媒:拜登“过早”宣称“疫情已结束”,美国多位医学专家质疑
- ·美国8月ISM制造业徘徊于两年多低位,价格指数五连跌,通胀压力大减
- ·《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拟修订 将为市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指引
- ·超越美国巨富!他刷新了亚洲人在全球富豪榜单的最高纪录
- ·新固态锂金属电池3分钟充满电
- ·易纲:继续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 ·创维电器IPO:人工成本不升反降费用体外转移?受困于竞争力弱盈利差等窘境
- ·创金合信基金黄弢:当下是风险收益比更佳的时间窗口
- ·央行:将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