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全面加强大基建,权威发声: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4月26日,大水漫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中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财经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议明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全强大权威交通运输部、面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基建坚决农业农村部、发声水利部等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不搞汇报。 会议指出,大水漫灌党的中央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财经同时,议明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确全强大权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面加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强调,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在官网发文表示,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 当前,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发布,按照惯例近期中央政治局将召开会议,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经济工作进行部署。 加强基建:为何加?怎么加? 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重点包括哪些细分的“网”或“链”呢?会议列举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分布式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际铁路网等。 同时会议指出,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加强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部署。会议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是考虑了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但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多是基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中长期需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专门的一章是关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型基建,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刘立峰表示,中央财经委会议部署的基建投资,主要是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做出前瞻性安排,围绕短板领域做出针对性安排,围绕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做出适应性安排,重点投入交通、水利、电力等网络化设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化设施;铁路、公路、航空等枢纽化设施;推进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协同一体化设施;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绿色化设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设施。通过上述设施和项目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建投资的带动作用,比如新基建能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和业态、交通物流的畅达能带动国内消费的增长,还要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同步投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财经委的会议释放了稳增长的信号,但这些部署并不只是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而是着眼于中长期经济规划。会议要求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相适应的,因为基于国家安全、产业进步等考虑,我国基础设施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是基于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 稳增长需要基建发力,但不是强刺激! 一季度全国投资增长9.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实现良好开局。其中,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长8.5%,保持较快增长,且呈逐月上升态势。 国家信息中心学术办主任、副研究员唐斯斯表示,一季度投资的良好开局,得益于基建投资的全面发力,新旧基建投资形成了合力。从年初各地发布的项目清单来看,新基建、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园区配套设施和重大民生基础设施等是各地投资重点,新老基建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占比普遍超过50%,其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项目,传统基建主要以交通、重大民生项目为主。 “重大项目作为逆周期政策下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有较大可用规模专项债券、政策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唐斯斯表示。 基于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重点区域物流存在堵塞的背景,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促进基础设施的联网补网,无疑有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考虑。 “中央财经委会议之后,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响应了。‘十四五’期间的重大项目,有些已经定了,但中后期有些项目还在谋划中。基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新需求,比如为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开展相关产业集群布局、‘卡脖子’项目科技攻关等”,刘立峰表示。 唐斯斯也指出,项目投资要坚持质量优先,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优质固投项目储备力度。同时,选择重点产业链入链项目和配套项目,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瓶颈制约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依法合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 刘立峰表示,往年像中央的项目可能分布在全年,今年则要求重点项目要加快落地,尽快做好前期工作、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当前,部分地方不缺项目,但是存在一定融资瓶颈,可以考虑适当放宽一些政策,比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建投资,探索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收回存量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等。 明明表示,基建对稳增长作用很明显,当前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并不是“大水漫灌”。从货币政策来看,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市场虽然期待降准降息,但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比较稳健的,近期出台的针对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三农等都是结构性政策。从财政政策来看,今年赤字率略有下调,积极财政政策没有盲目做大规模,更多是通过盘活存量结余资金,对隐性债务的监管并没有放松。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疫情是现在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也使得传统宽松刺激政策远远不能发挥正常的功效。现在其他宽松刺激政策都是次要的,重中之重是要反复强调精准防疫。防止各地政府层层加码和过度防控是保障今年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关键。 明明表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僵硬的目标,是允许有一定合理的波动范围。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海外像美联储可能持续加息、俄乌冲突带来一些输入型通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所以要尽快推动稳增长政策的落地。4月份马上要过去了,一般而言夏天和年中是项目开工的重要阶段,要推动政策落地来拉动实际需求。如果疫情能尽快得到控制,全年实现5.5%左右的目标是有可能的。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华商智能生活灵活配置混合A过去3年上涨189% 高居同类6/431
- 煖炕·氤氲一榻置萧斋原文及翻译赏析
- 孕妇梦见大蟒蛇是什么征兆是什么意思
- 甲流一般高烧几天能退
- 中加基金:迎冬小雪至,医药新基暖心发行时
- 病多是堵出来的最好的疏通法都在这里 — 爱达夫养生
- 放生青蛙作文400字
- 将翻新苹果手机当原装正品销售金额过亿元,5人被判刑
- 银行借势世界杯花样营销黏住用户
- 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土耳其强震或导致高达1万人遇难
- 5名中国公民遇难,中方强烈谴责!
- 2021年二十四节气之立春的诗句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古诗词
- 南华期货总经理贾晓龙会见天府好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康俊一行
- 今天妈妈回来了
- 闰二月对温度的回升有影响吗2023
- 勉励年轻人的古诗词 激励人奋发图强的诗句大全,古诗词
- 视频|杨德龙:价值投资者往往是逆行者
- 机智!14岁女孩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一分钟救助被噎父亲
- 男生说女生丑的潜台词,当代年轻人常说的潜台词
- 俄暂停执行“运粮协议”后 乌称218艘船只被“封锁”
- 搜索
-